张艺兴的《敦煌》:LED大场面话剧演出
- 发布时间:2024-12-16
- 发布者: 湖南创斯特电子科技有限公司
- 来源: 湖南创斯特电子科技有限公司
- 阅读量:
我从没想过,会在国家速滑馆里看一场音乐话剧。
当我踏进那硕大的场馆,眼前是超大的LED屏幕、精准的灯光,还有无数观众的声浪如海啸一般回荡。此刻,我才意识到自己正置身一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实验。
体育馆,这个本属于运动与竞技的场域,如今被调动成巨大的艺术容器。场地、灯光、人群、声量融为一体,让我重新理解了“形式大于内容”这句话——当形式足够极致,它本身就成为内容。
张艺兴的出现是个意外惊喜。他的歌声、表演和粉丝的呼喊,将气氛推向顶点。大手笔、大气势、大场面,一切竟与“敦煌”二字恰如其分地匹配起来。
敦煌,这个自带千年厚重的名字,被这场演出以现代方式重新唤醒。跟随常书鸿的足迹,我穿越时空回到1935年的巴黎,仿佛亲眼目睹莫奈、梵高、德加、波伏瓦、杜拉斯、萨特的时代盛景。
然而,那些欧洲艺术先贤的辉煌,不过是为突显敦煌之美的铺垫。当画面转回沙漠与岩壁,我不自觉地肃然起敬,仿佛置身历史深处,望向难以重现的壁画风华。
最让我震撼的是东方叙事的内核。当舞台上呈现出“舍身饲虎”的桥段——摩诃萨陀为猛虎献身的故事,我愣了好久。这种舍小爱为大爱的逻辑,在西方语境或许离奇,在东方叙事里却稀松平常。
戊戌六君子、董存瑞,一个个为群体、为文化、为信念牺牲的形象,在我心中与敦煌守护者的形象渐渐重叠。那种不计个人得失的精神在演出中被具象化,让我心底生出一种沉默的敬意。
回到家中,我在深夜翻开了《愿为敦煌燃此生:常书鸿自传》。演出中短暂提及的常书鸿,此刻在书页里变得真实而生动。
舞台的宏大声光似序章,引领我来到文字的静谧中。书中,常书鸿的坚韧与执着令我明白,舞台上呈现的精神并非虚构。那些为了敦煌事业倾尽一生的人,他们的信念如沙漠中穿越千年的清风,一直在拂动时代的尘埃。
当舞台的回声渐渐消散,书页间的沉思却愈发深刻。形式的震撼和内容的厚重在此交织。大场面先让我为“敦煌”心生好奇与尊敬,深夜阅读则让我真正走近这份守护与传承的灵魂。
我终于明白:这场史无前例的音乐话剧与深夜读书的体验,共同构建了我对敦煌的理解。一者大声呼喊,一者静静叙述,却指向同一片文化净土。
这或许才是这场文化实验的意义所在。在嘈杂时代里,用极致的形式捕捉你的眼球,再用深邃的文字沉淀于你的心底。于是,深夜灯下,我对敦煌的敬意,已不再只是一时震撼,而成了更持久的内在回响。